中医外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2017年04月27日 来源:一部报名中心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细目一:理论体系的形成 要点:
1.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2.理论体系的确立 细目二:理论体系的发展
要点:
1.魏晋隋唐时期
2.宋金元时期
3.明清时期
4.近代与现代 第二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症、证、病的概念 1-1症状的概念 1-2证候的概念 1-3疾病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3-1同病异治3-2异病同治第三单元精 气 学 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第四单元阳 阳 学 说
细目一:阳阳学说的概念
要点:
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1-1阴阳的含义 1-2阴阳学说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1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2-2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细目二:阳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交感互藏
4.阴阳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的消长
阴阳的转化
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6-1阴阳的自和 6-2阴阳的平衡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1用于诊断4-2用于治疗
第五单元五 行 学 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1-1五行的含义 1-2五行学说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2-1五行特性2-2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1-1五行相生1-2五行相克
2.五行制化与胜复 2-1五行制化2-2五行胜复
3.五行相乘与相侮 3-1五行相乘3-2五行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指导疾病的诊断
4.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六单元藏象
细目一: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
要点:
1 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特点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功能的共同特点 3-1五脏功能共同特点 3-2六腑功能共同特点 3-3奇恒之腑功能共同特点
4.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4-1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 4-2五脏精气阴阳的相互关系 细目二:心
要点:
心主血脉
心藏神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3-1心在体合脉 3-2心其华在面
心在窍为舌
心在志为喜
心在液为汗
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包络 细目三:肺
要点: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行水
肺朝百脉,主治节 3-1肺朝百脉3-2肺主治节
肺为华盖、娇脏 4-1肺为华盖4-2肺为娇脏
肺主宣发与肃降 5-1肺主宣发5-2肺主肃降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6-1肺在体合皮 6-2肺其华在毛
肺在窍为鼻
肺在志为忧(悲)
肺在液为涕
肺与秋气相通应
细目四:脾
要点:
1.脾主运化
2.脾主统血
3.脾气主升
4.脾喜燥恶湿
5.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5-1脾在体合肉 5-2脾主四肢
6.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6-1脾在窍为口 6-2脾其华在唇
7.脾在志为思
8.脾在液为涎
9.脾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细目五:肝
要点:
1.肝主疏泄
2.肝主藏血
3.肝为刚脏
4.肝主升发
5.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5-1肝在体合筋 5-2肝其华在爪
6.肝在窍为目
7.肝在志为怒
8.肝在液为泪
9.肝与春气相通应 细目六:肾
要点: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医.学.全.在.线网站www.med126.com生殖与脏腑气化 1-1肾藏精 1-2肾主生长发育 1-3肾主生殖1-4肾主脏腑气化
2.肾主水
3.肾主纳气
4.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4-1肾在体合骨 4-2肾生髓 4-3肾其华在发
5.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6.肾在志为恐
7.肾在液为唾
8.肾与冬气相通应
9.命门 细目七:胆
要点:
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2.胆主决断细目八:胃
要点:
1.胃主受纳水谷
2.胃主腐熟水谷
3.胃主通降
4.胃喜润恶燥 细目九:小肠
要点:
1.小肠主受盛化物
2.小肠主泌别清浊 细目十:大肠
要点:
1.大肠主传化糟粕
2.大肠主津细目十一:膀胱
要点:
1.膀胱贮存尿液
2.膀胱排泄尿液
细目十二:三焦
要点:
1.三焦的概念
2.三焦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2-1三焦通行诸气 2-2三焦运行水液
3.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 3-1上焦部位3-2中焦部位3-3下焦部位
4.上、中、下三焦各自的生理特点
4-1上焦如雾4-2中焦如沤4-3下焦如渎细目十三:脑
要点:
1.脑主宰生命活动
2.脑主精神意识
3.脑主感觉运动 细目十四:女子胞
要点:
1.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1-1主月经 1-2主孕育胎儿
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细目十五: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肺的生理病理联系
2.心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3.心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
4.心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5.肺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6.肺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
7.肺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8.肝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9.肝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10.脾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细目十六: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六腑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2.六腑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细目十七: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
1.脏腑表里配合关系的依据
2.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联系
3.肺与大肠的生理病理联系
4.脾与胃的生理病理联系
5.肝与胆的生理病理联系
6.肾与膀胱的生理病理联系 细目十八: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
1.五脏与脑
2.五脏与女子胞
3.五脏与脉
4.五脏与骨和髓 第七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细目一:精气血津液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要点:
1.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2.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外在总体表现 细目二:精
要点:
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2.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2-1精的生成2-2精的贮藏2-3精的施泄
3.人体之精的功能
4.人体之精的分类 4-1先天之精4-2后天之精4-3脏腑之精4-4生殖之精细目三:气
要点:
1.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2.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及其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3.气的运动3-1气机的概念 3-2气的运动形式 3-3气运动的意义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及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4-1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4-2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5.气化的概念和形式 5-1气化的概念 5-2气化的形式
6.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 6-1推动与调控作用
6-2温煦与凉润作用 6-3防御作用6-4固摄作用6-5中介作用
7.元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7-1元气的概念 7-2元气的生成 7-3元气的分布 7-4元气的生理功能
8.宗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8-1宗气的概念 8-2宗气的生成 8-3宗气的分布 8-4宗气的生理功能
9.营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9-1营气的概念 9-2营气的生成 9-3营气的分布 9-4营气的生理功能
10.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10-1卫气的概念 10-2卫气的生成 10-3卫气的分布 10-4卫气的生理功能 细目四:血
要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及其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3.血的运行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4.血的功能 细目五: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2-1津液的生成 2-2津液的输布 2-3津液的排泄
3.津液的功能 细目六:神
1.神的基本概念
2.神的生成
3.神的功能
要点:
细目七:气与血的关系
要点: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4.血为气母 细目八:气与津液的关系
要点: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生气
5.津能载气 细目九: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点:
1.精血同源
2.津血同源 细目十: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要点:
1 气能生精、摄精 1-1气能生精1-2气能摄精
2.精能化气
3.精气化神
4.神驭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精气 第八单元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
要点:
1 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3.经络学说的形成
4.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奇经八脉的名称和特点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督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3-1督脉的循行部位 3-2督脉的基本功能
任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4-1任脉的循行部位 4-2任脉的基本功能
冲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5-1冲脉的循行部位 5-2冲脉的基本功能
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6-1带脉的循行部位 6-2带脉的基本功能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7-1阴跷脉的循行部位 7-2阴跷脉的基本功能 7-3阳跷脉的循行部位 7-4阳跷脉的基本功能
阴维脉和阳维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8-1阴维脉的循行部位 8-2阴维脉的基本功能 8-3阳维脉的循行部位 8-4阳维脉的基本功能
细目四:经别
要点:
1.经别的概念与特点 1-1经别的概念 1-2经别的特点
2.经别的生理功能
3.经别的循行部位 细目五:别络
1.别络的概念
要点:
2.别络的生理功能
3.别络的循行部位 细目六:经筋
要点:
1 经筋的概念
2.经筋的生理功能
3.经筋的循行部位 细目七:经络的生理功能
要点:
沟通联系作用
运输渗灌作用
感应传导作用
调节作用细目八:经络学说的应用
要点:
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九单元体质
细目一:体质的概念、构成、标志和特点
要点:
1.体质的基本概念
2.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3.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4.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5.体质的标志
6.体质的特点 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要点:
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细目三:影响体质的因素
要点:
1.先天禀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差异
4.饮食因素
5.劳逸所伤
6.情志因素
7.地理因素
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细目四:体质的分类
要点:
1.体质的分类方法
2.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细目五:体质学说的应用
要点:
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2.阐释发病原理
3.阐释病变的从化和传变
4.指导辨证与治疗 第十单元病因
细目一:病因学说
要点:
1.病因的概念
2.病因学说的分类
3.辨证求因 细目二:六yin
要点:
1 六yin的基本概念
2.六yin的共同致病特点
3.风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3-1风邪的概念 3-2风邪的性质 3-3风邪的致病特点
4.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4-1寒邪的概念 4-2寒邪的性质 4-3寒邪的致病特点
5.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5-1湿邪的概念 5-2湿邪的性质 5-3湿邪的致病特点
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6-1燥邪的概念 6-2燥邪的性质 6-3燥邪的致病特点
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7-1火(热)邪的概念 7-2火(热)邪的性质 7-3火(热)邪的致病特点
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8-1暑邪的概念 8-2暑邪的性质 8-3暑邪的致病特点
细目三:疠气
要点: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3.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细目四: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的基本概念
2.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3.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细目五:饮食失宜
要点: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六:劳逸失度
要点:
1.过度劳累
2.过度安逸 细目七: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八:甀血
要点:
1.甀血的概念
2.甀血的形成
3.甀血的致病特点
4.甀血的病证特点
细目九:结石
要点:
1.结石的概念
2.结石的形成
3.结石的致病特点 细目十:先天因素
要点:
1.胎弱
2.胎毒 第十一单元发病
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正邪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要点: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细目三:发病类型
要点: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第十二单元病机
细目一:病机学说
要点:
1.病机的概念
2.病机学说的源流
3.近代中医病机学的发展
细目二:邪正盛衰
要点: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细目三: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细目四:精的失常
要点:
1.精虚
2.精甀 细目五:气的失常
要点:
1.气虚
2.气滞
3.气逆
4.气陷
5.气闭医.学全.在.线网站www.med126.com和气脱 细目六:血的失常
要点:
1.血虚
2.血运失常2-1血甀 2-2出血
3.血热 细目七:精与气血关系失调
要点:
1.精气两虚
2.精血不足
3.气滞精甀和血甀精阻 3-1气滞精甀3-2血甀精阻细目八:气与血关系失调
要点:
1.气滞血甀
2.气虚血甀
3.气不摄血
4.气随血脱
5.气血两虚细目九:津液代谢失常
要点: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2-1津液输布障碍 2-2津液排泄障碍 细目十: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要点:
1.水停气阻
2.气随津脱
3.津枯血燥
4.津亏血甀
5.血甀水停细目十一:内生“五邪"
要点:
1.风气内动1-1肝阳化风1-2热极生风1-3阴虚风动1-4血虚生风1-5血燥生风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5-1阳气过盛化火 5-2邪郁化火5-3五志过极化火 5-4阴虚火旺细目十二:疾病传变
要点:
1.疾病传变的概念
2.病位传变1-1表里出入1-2外感病传变
1-3内伤病传变
3.病性转化3-1寒热转化3-2虚实转化
4.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十三单元防 治 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治未病"的概念
2.未病先防
3.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要点:
1.正治法的概念及应用 1-1寒者热之1-2热者寒之1-3虚则补之1-4实则泻之
2.反治法的概念及应用 2-1寒因寒用2-2热因热用2-3塞因塞用2-4通因通用
3.治标与治本 3-1缓则治本3-2急则治标3-3标本兼治
4.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应用
5.调整阴阳 5-1损其有余5-2补其不足
6.调理精气血津液 6-1调精 6-2调气 6-3调血 6-4调津液 6-5调理精气血津液关系
7.三因制宜7-1因时制宜7-2因地制宜7-3因人制宜
一部报名中心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一部报名中心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一部报名中心—未来因学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