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

2441. 【背景资料】 建设单位投资兴建写字楼工程,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总投资额3200.00万元,建筑面积为16000平方米。经公开招投标,最终选定甲施工单位中标。最终双方签订了一份合同总价为2000万元,其中暂列金额80万元,暂估价100万元,工期8个月的施工总承包合同。 合同有关工程价款的支付条款如下: (1)开工前,发包人按签约合同价的20%作为预付款支付给承包人,预付款在第3~6个月平均扣回; (2)进度款按月结算支付,按承包人应得工程款的90%支付; (3)总监理工程每个月签发的付款凭证最低限额是200万元; (4)竣工结算时,按结算价款总额的3%一次性扣留质量保证金。 承包人每个月实际完成产值如表3所示。 [515252_4.gif]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了下列事件: 事件一: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建设单位对关键线路上的A、B两道工序内容提出修改,增加了A工序的工作量,改变了B工序的质量标准。 事件二:项目资料员对合同文件定义范围内的信息、记录、标准规范及相关法规等资料及时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归档并做了合同文件的整理等相关工作。 事件三:在吊顶工程施工前,总包单位与吊顶工程分包单位签订了临时用电管理协议,明确了双方管理及使用责任。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日常用电管理进行了相关管理工作。 【问题】 1.计算开工前发包人应支付给承包人的预付款、第5个月的进度款、应支付的竣工结算金额。(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单位:万元) 2.针对事件一,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进行合同变更的情形有哪些? 3.事件二中,需要进行整理的合同文件定义范围内的资料还有哪些?除了整理外,资料员还应做好合同文件的哪些工作? 4.事件三中,总包单位应对分包单位的日常用电管理进行哪些管理工作?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档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2442. 【背景资料】 某住宅楼工程,地下2层,地上20层,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共150间房间,采用自然通风。3层及以上楼层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柱和预制墙板主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某施工单位中标后组建项目部负责该项目的施工。 预制构件进场时,构件生产单位向项目部提供了质量证明文件,包括出厂合格证等内容。 预制墙板吊装前,工长对施工班组进行了预制柱吊装工艺流程交底,内容包括:基层处理→测量→A→下层竖向钢筋对孔→预制柱就位→B→预制柱位置、标高调整→临时支撑固定→摘钩→C。 在预制墙板就位前,现场操作工人检查了套筒、预留孔的规格、位置、数量和深度等内容。 项目经理现场巡查时,发现施工人员正按如下施工工艺流程进行预制外墙板接缝施工:表面清洁处理→底涂基层处理→贴美纹纸→D→E→密封胶整平处理→板缝两侧外观清洁→F。 工程完工7天后,工程交付使用前,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在对室内环境的甲醛、苯、氨、TVOC浓度进行检测时,检测人员将房间对外门窗关闭30min后进行检测。在对室内环境的氡浓度进行检测时,检测人员将房间对外门窗关闭12h后进行检测。其中有一间卧室的检测结果如表2: [515122_3.gif] 【问题】 1.预制构件交付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还有哪些?写出A、B、C对应的工艺名称。 2.预制墙板就位前还应检查哪些内容? 3.写出D、E、F对应的工艺名称。 4.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中有哪些不妥之处?该房间的三个污染物检测值分别为多少,并判断检测结果是否合格?当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结果不符合规范规定时应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