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用工程

2121.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一项市政综合管廊工程,综合管廊长度3km,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纵向每隔20m设置一道变形缝,按照变形缝分仓浇筑。综合管廊内敷设热力管道、给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电力电缆、燃气管道。综合管廊横断面布置如图1所示;综合管廊模板体系安装结构图如图2所示。 [635385_7.gif] [636045_6.gif] 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项目技术负责人在审批方案时,认为图一中D管道因为是单仓敷设,可以利用结构本体输送,不是必须设置,故将D管道取消。 事件二:在事件一的基础上,项目技术负责人在审批图一和图二时,发现图中设置了施工缝,并没有设置金属止水带,故在图一某些编号的施工缝位置处增设了金属止水带(不考虑管道泄露等特殊情况)。 事件三:在综合管廊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在模板拆除后发现,部分综合管廊侧墙出现“蜂窝”,“麻面”,“烂根”等质量缺陷,立即要求施工作业人员对质量缺陷处进行修补,并对作业人员强调了施工过程中应如何预防此类质量缺陷的产生。 问题: 1.根据事件一,结合图1,则原方案中管道A、B、C、D的名称是什么? 2.请写出事件二中,哪些施工缝处需增设金属止水带,用编号表示。 3.请写出图2中所采用的支架名称,并写出F和G的名称及G距离地面的高度。 4.列式计算管廊顶模板承受的结构自重分布荷载q(kN/㎡),根据计算结果判断模板支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是否需要组织专家论证,并请说明理由。(混凝土容重γ=25kN/m³) 5.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确定,每仓顶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留置几组混凝土试块?(忽略腋角和钢筋的影响) 6.试分析事件三中混凝土出现质量事故的可能原因。
2123. 背景资料: 某新建城市轨道交通双线隧道工程,左线起讫里程ZK63+926~ZK66+427,长2501m。其中ZK63+926~ZK64+486段穿越高层住宅区,采用管棚超前支护,结构采用复合式衬砌。开挖断面如图6-1所示。 [630559_9.gif] 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管棚施工前期,由于钻孔未按照方案执行,导致后续钻孔对已钻孔洞造成不良影响。项目部重新进行了技术交底,明确钻孔顺序,并强调了以下控制重点:①掌子面封闭质量;②钢管(环向)间距控制;③管棚搭接长度控制;④钢管上仰角控制;⑤注浆压力及注浆量控制。 事件二:钢拱架—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施工前,材料经过严格检验,通过不同掺量的喷射混凝土试验来确定最佳掺量,保证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满足工艺要求。 事件三:防水层施工前,设置环向排水盲管,盲管数量和过水能力满足设计要求。防水层的施工选用射钉铺设,如图6-2所示;防水板的环向接缝采用专用热合机焊接,双焊缝搭接的焊缝宽不应小于10mm,如图6-3所示,焊接后应经充气试验合格。 [631267_10.gif] [631530_10.gif] 问题: 1.根据图6-1判定该隧道段的掘进方式,分别指出构造施工(“Ⅰ~Ⅵ”和“→”)和土方开挖施工(“1~4”和“→”)的正确顺序。 2.写出交底中管棚的钻孔顺序,并指出除钢管(环向)间距外的其他布孔参数。 3.写出事件二中喷射混凝土施工前试验的名称,并指出最佳掺量的试验要确定喷射混凝土哪两个指标。 4.指出图2-2中A、B、C的名称,写出防水卷材焊缝充气试验合格的标准。 5.写出隧道施工监测项目中控制稳定较直观的和可靠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