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

1668. 某公司中标一座跨河桥梁,该桥跨河部分总长101.5m,上部结构为30m+41.5m+30m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采用支架现浇法施工,下部结构为柱式桥墩,支承桩基础。为满足河道18m宽通航要求,跨河中间部分采用贝雷梁——碗扣组合支架形式搭设门洞;其余部分均采用满堂式支架,支架高度10m(见下图),采用筑岛围堰。 满堂支架示意图 [10373_1.gif]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本项目投标文件按照《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编制,投标前认真研究招标文件、标前调查研究、复核工程量、制定施工方案和确定投标策略。考虑到目前工程业务较少,施工单位为了增加中标的可能性,采取了以低价取胜和缩短工期取胜的投标策略,最终获得了该工程施工任务。 事件二:为了保证支架的承载力以及消除支架和支架地基引起的非弹性变形,对支架进行了堆砂袋预压,并设置预拱度。 事件三:在混凝土箱梁浇筑前,制定合理的混凝土浇筑工艺方案,工艺方案对浇筑工具、防裂措施、保护层的控制等作出明确规定。具体内容摘要部分如下: (1)在直线段一次浇筑长度超过70m时,分段浇筑,纵向分段接缝设在跨中附近。 (2)在顺桥向从高处向低处进行浇筑,在横桥向对称进行浇筑。 事件四:预应力张拉以张拉力控制为主,以钢绞线的伸长值进行校核。本桥的预应力钢筋均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工艺流程:0→15%σcon(初始应力)→30%σcon→100%σcon(持荷5分钟锚固)。张拉过程依次上升油压,分级方式为15%、30%、100%,各个阶段对应的两端伸长值和分别为13mm、24mm、81mm,设计总伸长值为74.8mm。 事件五:项目部关于钻孔灌注桩施工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0374_8.gif] 部分施工技术要点摘录如下: (1)护筒顶应高于桩顶设计高程0.5m。 (2)水下混凝土灌注前,对导管进行压气试压试验。 (3)清孔可以采用加深钻孔深度的方式代替清孔。 (4)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注意测量混凝土顶面高程,灌注至桩顶设计标高时即停止施工。 (5)用于桩身混疑土强度评定的混凝土试件置于桩位处现场,与工程桩同条件养护。 事件六: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用超声波法进行了桩完整性检测,监理工程师对部分桩质量有怀疑,要求施工单位再采取D方法对桩进行检测。 【问题及答案】 1.写出1、2、3的名称。 2.事件一中,除背景中的投标策略外,还有哪些投标策略。 3.事件二中,支架施工预拱度的设置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4.补充事件三中混凝土浇筑工艺方案的内容。并逐条改正摘要内容。 5.补充事件四中预应力张拉成套设备的名称。张拉伸长值控制是否满足要求?并说明理由。 6.指出事件五中A、B、C工序的名称并逐条判断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要点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的做法。 7.针对事件六,写出七方法的名称。
1669.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平原区一段长60.5km的双向四车道新建高速公路路面施工。该高速公路设计车速为100km/h,全线均为填方路堤,平均填方高度1~2m。硬路肩宽3m,中央分隔带宽2m,单车道宽度3.75m,土路肩宽0.75m(采用M7.5浆砌片石加固)。路面面层采用AC16沥青混凝土。行车道、硬路肩、路缘带均采用相同的路面结构尺寸,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图所示: [10345_9.gif]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在基层施工前,进行了各项标准试验,其中路面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流程图 如图所示。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流程图 [10351_5.gif] 事件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采用厂拌施工,施工部分技术要求如下: (1)无机结合料从装车到运输至现场,时间宜不超过1h,超过2h时应二次搅拌。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分层摊铺时,先将下承层顶面拉毛或采用凸块压路机碾压,再摊铺上层。 (3)气候炎热干燥时,碾压时的含水率可比最佳含水率增加0.5-1.0个百分点。 (4)施工中采用15t三轮压路机进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分两层碾压,下层厚度为20cm,上层厚度为16cm,下层碾压完成后立即进行上层铺筑。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宜在1h之内完成碾压成型,应取混合料的初凝时间与容许延迟时间较长的时间作为施工控制时间。 (6)养护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洒水养护、薄膜覆盖养护、土工布覆盖养护、铺设湿砂养护、草帘覆盖养护、洒铺乳化沥青养护等方式。 事件三: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试验段铺筑以及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确保工程质量。部分摘要如下: (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验设计方法,配合比设计需报(F)审批。 (2)沥青路面面层各层开工前14d在监理工程师批准的现场备齐全部机械设备进行试验段铺筑,以确定松铺系数、施工工艺等。 (3)表面层摊铺采用走线法,下面层摊铺采用平衡梁法。 (4)摊铺机每次开铺前,将熨平板加热至60℃; 事件四:沥青路面施工采用一台摊铺机施工,为保证工期,项目部在完成AC-20下面层施工后进行简单清扫后开始摊铺AC-16上面层,对纵向接缝按照施工规范处理,确保了施工质量。 事件五:项目部严格进行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质量检验,检验项目包括:平整度、弯沉值、渗水系数、摩擦系数、构造深度、中线平面偏位、纵断高程、宽度、横坡、马歇尔稳定度进行了实测。 【问题及答案】 1.路面结构示意图中,AC16按照组成结构、矿料级配分类分别属于哪种类型?计算路基总宽度L(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并写出图中路面结构层次中A、B、C代表的名称及B、C的作用。 2.写出事件一中步骤三中D设计、步骤四中E参数的名称。 3.写出事件二中工艺流程图中F、G、H代表的名称以及改正技术要求错误之处。 4.写出事件三中F的名称,并补充试验段铺筑确定的施工参数。并改正事件三中(3)(4)错误的做法。 5.请指出事件四中沥青摊铺工作的不妥之处,并给出正确做法。简答纵缝的处理方法。 6.补充事件五中沥青混凝土面层质量检验的实测项目。
1670.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座单洞两车道隧道工程,起讫桩号K23+510~K26+235,全长2725m。根据地质详勘报告,隧址区域地下水分布广泛,地表、地下水力联系十分复杂,岩溶、高压富水的发育受岩性与构造控制,同时,本隧道所穿越的地表水库、泉眼、鱼塘密布,地下水资源丰富,隧道左侧岩溶分布规模不均,有一条F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遇高压涌水、突泥风险性较高;且进、出口地层地段含煤而引起的瓦斯聚集,因此,施工期间,应针对上述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在全隧开展综合地质超前预报工作。 [0354_0.gif] 施工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根据地质情况、围岩级别等对隧道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对可能出现涌水事故制定监控与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风险控制措施。按照“预防为主、疏堵结合、注重保护环境”的原则,在隧道开挖前采用超前围岩注浆堵水、坑道排水等封堵地下水、降压排水措施。 事件二:在K24+900~K25+000段,围岩等级为Ⅴ级,岩溶、高压富水发育,存在溶洞,断层带,且隧道左侧岩溶分布规模不均,施工单位以堵填、注浆等措施进行处理,然后采取环形开挖留核心土开挖,开挖断面 如图所示。 [103554_1.gif] [103554_2.gif] 事件三:隧道出口K26+170~K26+235段,采用环形开挖留核心土开挖,施工单位做法如下: (1)台阶开挖高度控制在2.5~3.5m。 (2)环形开挖每循环进尺,V级围岩宜不大于2榀钢架间距。 (3)核心土面积宜不小于断面面积的60%。 (4)下台阶在上台阶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开挖。 (5)下台阶左、右侧开挖应错开3~5m。 (6)仰拱每循环开挖长度为5m。 事件四:监控量测方案中确定了洞内外观察、围岩体内位移(洞内设点)、周边位移、拱顶下沉、锚杆轴力、钢架内力及外力等监控量测项目,并明确了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在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中给出了位移管理等级,见表。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量测断面开挖支护全部结束,临时支护拆除完成,且变形基本稳定后15~20d。 位移管理等级 [10362_2.gif] 事件五:在隧道进口开挖过程中,安全监督机构对隧道施工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为50m,二次衬砌距掌子面的距离为90m,安全监督判定此隧道施工存在重大事故隐患。 事件六:隧道供电相关要求如下: (1)隧道照明,成洞段和不作业地段可用220V,瓦斯地段不得超过220V,一般作业地段和手提作业灯不宜大于36V。 (2)成洞地段固定的电线路,应使用绝缘良好的胶皮线架设,施工地段的临时电线路宜采用橡套电缆;竖井、斜井宜使用铠装电缆;瓦斯地段的输电线必须使用皮线。 (3)瓦斯地段的电缆应悬空架设;涌水隧道的电动排水设备、瓦斯隧道的通风设备和斜井、竖井内的电气装置应采用单回路输电,并有可靠的切换装置。 【问题及答案】 1.隧道按长度和开挖宽度划分属于什么隧道?结合地质条件的描述,指出本隧道可能会出现哪些事故? 2.事件一中涌水的监控与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由谁审批和组织论证。补充涌水处理的其它方法。 3.改正事件二③→⑥的施工工序,补充表列⑦~⑨项工作的内容。补充溶洞部分隧道处理措施。 4.逐条判断事件三种的做法是否正确,并改正。 5.事件四所列的监控量测项目中,哪些属于必测项目?写出施工状态B、C的内容。 6.事件五中的重大事故隐患会导致哪一种事故类型?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仰拱与掌子面、二次衬砌与掌子面的距离要求分别是多少? 7.改正事件六中错误的做法。
1671.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山区一级公路工程,交通荷载等级为重交通,起讫桩号为K6+000-K8+325,其中K6+000~K6+460为填方路基,地面以下有5-8m不等的软土地基。K6+460~K8+325为挖方路基,其中K6+500~K6+920通过滑坡体前缘,滑坡体长约420m,宽约650m,厚14.1m~28.5m,属于大型滑坡。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组建了施工项目经理部,对进度、技术质量、安全环保、物资、机械设备、分包、成本等进行管理。施工项目经理部设置了材料设备部、合同经营部、财务部、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组织结构模式采用直线式。路基在填前,施工单位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包括熟悉设计文件、现场调查核对、设计交桩、复测与放样等。 事件二:K6+000~K6+460段软土层,施工单位采用粒料桩中重复压管成桩法施工,施工工序包括:①测量放样,②整平原地面,③机具就位,④沉管至设计深度,⑤振动拔管,⑥加料,⑦振动下压管,⑧机具移位。其施工规定要求如下: (1)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和成桩强度试验。 (2)粒料桩从外围向中间或间隔跳打。 (3)粒料桩邻近结构物施工时,应沿结构物的方向施工。 (4)粒料桩施工完成后,应对粒料桩的桩距、桩长和地基承载力进行质量检验。 事件三:项目部组建了工地试验室,对工地上的试验项目、试验人员和试验仪器设备以及试验路段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具体规定如下: (1)对拟作为路堤填料的土进行取样试验,试验项目包括土的天然含水率、液限、塑限、击实等。 (2)工地试验室人员确需变动时,由母体检测机构报经监理单位同意,并向项目质监机构备案。 (3)试验仪器设备应实施标识管理,用“绿”、“黄”、“红”三色标签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 事件四:施工单位对填方路基制定了相应的施工方案,部分施工要求如下: (1)在透水性差的压实层上填筑透水性好的填料的,应在其表面设2%~4%的双向横坡,并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不得在透水性差的填料所填筑的路堤边坡上覆盖透水性好的填料。 (2)每种填料的松铺厚度应参照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程确定。 (3)每一填筑层压实后的宽度为设计宽度+2×0.5m。 (4)施工过程中,每一压实层均应进行压实度检测,检测频率为每1000m2不少于1点。每填筑2m检测路线中线和高程。 事件五:路基完成后,施工单位会同相关资料检验人员对土方路基实测项目的压实度、弯沉值、纵断高程、中线偏位、宽度、平整度、横坡、边坡等项目进行了实测。 事件六:K6+500~K6+920通过滑坡体前缘段,施工单位采用排水、力学平衡和改变滑带土多种防治措施。具体施工要求摘要如下: (1)在滑坡整治措施实施前,严禁在滑坡体抗滑段减载、下滑段加载。 (2)反压措施应在滑坡体前缘下滑段实施,地下排水设施应在填筑反压后完成。 (3)抗滑桩、锚索施工应从滑坡主轴向两端方向推进。开挖桩群应间隔开挖,桩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开挖邻桩。预应力锚索加固工程在工作平台、脚手架上进行,工作平台、脚手架搭设必须牢固,脚手架每个10-15m设置一组缆风索,钻孔后要清孔,锚索入孔后4h内注浆,切割前方和注浆不得站人。 【问题及答案】 1.事件一中,项目经理部组织结构模式还有哪些?并补充项目经理部职能部门和技术准备内容。 2.写出事件二中碎石桩施工工序的正确顺序。哪几个工序要重复循环施工。(写出序号即可)。 3.逐条判断事件二中做法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 4.补充事件三中(1)还必须做的土的试验项目名称和(3)中“绿”、“黄”、“红”三色标签分别对应的设备使用状态以及改正(2)错误的之处。 5.逐条判断事件四中的施工要求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写出正确施工要求。 6.事件五中,路基实测项目中哪些属于关键项目?关键项目合格率不得低于多少? 7.改正事件六中错误之处。
1672. 某施工单位承包了跨湖区某大桥的滩地引桥施工,该引桥全长2420m,共44孔,每孔跨径55m。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基础均由4根40m长、直径2.0m的桩基础和方形承台组成,桩基为支承桩。桥跨布置为四跨一联,采用移动模架施工,每联首跨施工长度为55m+11m,第2、3跨施工长度为55m,末跨施工长度为44m。移动模架两主梁通过牛腿支承托架支撑在桥墩墩柱上,模板系统由两主梁支承(如图4-1、图4-2所示)。 [103652_1.gif] [103652_2.gif] 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前,施工项目部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经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审核后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签字后施工。 事件二:混凝土配合比通过设计和试配确定配合比后,填写试配报告单,提交施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使用。水泥混凝土实验室配比水泥:砂:石子:水=1:X:Y:W=1:2.28:4.47:0.63,每m³混凝土水泥用量为C=285kg,现场实测砂石含水率Wsa=3%,石子含水率Ws=1%。 事件三:灌注桩成桩后,向桩底、桩侧进行了压浆。施工技术要求如下: (1)压浆作业应在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80%后、桩身经无损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 (2)对群桩基础的桩实施压浆作业时,宜按先中间、后周边的顺序,且宜按对称、间隔的原则依次进行。 (3)采取桩底和桩侧组合方式压浆时,应按先桩底、后桩侧的顺序进行。 (4)压浆作业与其他灌注桩作业点的距离宜不小于5m或10倍桩径。 (5)桩底压浆时,对同一根桩的压浆宜分3次进行,且宜依次按40%、30%、30%的压浆量循环等量压入。 (6)对多根桩进行压浆时,各桩压浆的间隔时间宜不少于2h。 (7)压浆作业时,实际的压浆压力应大于控制压力。 事件四:针对承台大体积硅酸盐混凝土施工中,采取施工方法采用分层、分块浇筑法,温度控制按照“D”的原则,对混凝土内部采取设置冷却水管通循环水冷却,对混凝土外部采取覆盖蓄热或蓄水保温等措施进行。 施工技术如下: (1)分层浇筑时,在上层混凝土浇筑之前应对下层混凝土的顶面作凿毛处理,且新浇混凝土与下层已浇筑混凝土的温差宜小于25℃,并应采取措施将各层间的浇筑间歇期控在7d以内。 (2)分块浇筑时,块与块之间的竖向接缝面应平行于结构物的长边。 (3)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宜在气温较低时进行。 (4)在混凝土浇筑完12h内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养护持续7d。养护至72h时,测温显示混凝土内部温度70℃,混凝土表面温度35℃。 事件五: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桥跨部分施工单位采取如下措施: (1)首孔梁的混凝土在顺桥向从悬臂端开始向桥台进行浇筑,中间孔从已浇梁段开始向悬臂端推进浇筑,末孔从一联中最后一个墩位处向己浇梁段推进浇筑,最终与己浇梁段接合。梁体混凝土在横桥向应对称浇筑。 (2)一孔梁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内模中的侧向模板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MPa后,顶面模板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0%后,方可拆除;外模架应在梁体建立预应力后方可卸落。 事件六:预应力筋加工所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进场时,按出厂合格证和质量证明书检查了其锚固性能类别、型号、规格及数量。低松弛预应力筋张拉程序按照:0→初应力→1.05σcon(持荷5min)→σcon(锚固)进行。施工单位将张拉用的千斤顶与压力表购买回来后为了赶工期,按照要求直接进行了配套使用。 【问题及答案】 1.写出图中构件A、B、C的名称。按与箱梁的位置和过孔方式分,该移动模架属于哪一种类型? 2.事件一中关于专项施工方案审批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3.事件二中,求施工配合比及每m3混凝土各种材料用量。 4.改正事件三中的错误之处。 5.指出事件四中D的名称以及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的不妥之处,并说明正确做法。 6.改正事件五中的错误之处。 7.事件六中,预应力筋加工所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进场时,除背景中所做的检查外,还应做哪些检验或试验?预应力筋张拉程序是否正确?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