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

1433. 施工单位承建了某大桥工程,该大桥桥址位于两山体之间谷地,跨越一小河流,河流枯水期水深0.5m左右,丰水期水深2m左右,地面以下地层依次为黏土、砂砾、强风化砂岩,该桥基础原设计为40根钻孔灌注桩,桩长12.0~13.8m不等,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大桥基础施工时,恰逢河流枯水期且大旱无水,施工单位考虑现场施工条件、环保、工期等因素影响,提请将原设计大桥基础钻孔灌注桩全部变更为人工挖孔桩。 事件二:开工前,施工单位编制了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为保证施工安全,人工挖孔桩施工采用分节现浇C25混凝土护壁支护,每节护壁高度为1m,桩孔混凝土护壁形式及结构如图3所示。 [112854_3.gif] 事件三:桩基础人工挖孔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1)挖孔作业时,至少每2h检测一次有毒有害气体及含氧量,保持通风;孔深大于10m时,必须采取机械强制通风措施;(2)桩孔内设有带罩防水灯泡照明,电压为220V;(3)桩孔每开挖2m深度浇筑混凝土护壁。 【问题】 1.图3中,混凝土护壁形式属于内齿或还是外齿式?写出构造物A的名称,说明混凝土护壁节段中设置的管孔B的主要作用。 2.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图3中标注的D和H的范围是如何规定的?事件二中,为防止施工人员发生中毒窒息事故挖孔施工现场应配备哪些主要设备、仪器? 3.事件三中,逐条判断施工单位的做法是否正确?若错误,予以改正。
1438. 某特大桥主桥为连续刚构桥,桥跨布置为(75+6×120+75)m,桥址区地层从上往下依次为洪积土、第四系河流相的粘土、亚粘土及亚砂土、砂卵石土、软岩。主桥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每墩位8根桩,对称布置。其中1#、9#墩桩径均为φ1.5m,其余各墩桩径均为φ1.8m,所有桩长均为72m。 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事件三:钻孔施工的钻孔及泥浆循环系统示意图如图5-1所示,其中D为钻头、E为钻杆、F为钻机回转装置,G为输送管,泥浆循环如图中箭头所示方向。 事件四:3#墩的1#桩基钻孔及清孔完成后,用测深锤测得孔底至钢护筒顶面距离为74m。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直径为280mm的钢导管,安放导管时,使导管底口距孔底30cm,此时导管总长为76m,由1.5m、2m、3m三种型号的节段连接而成。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必须保证首批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为1.0m,如图5-2所示,其中H₁为桩孔底至导管底端距离,H₂为首批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H₃为孔内水头(泥浆)顶面至孔内混凝土顶面距离,h₁为导管内混凝土高出孔内混凝土顶面的高度,且孔内泥浆顶面与护筒顶面标高持平。混凝土密度为2.4g/cm³,泥浆密度为1.2g/cm³。 事件五:3#墩的1#桩持续灌注3个小时后,用测深锤测得混凝土顶面至钢护筒顶面距离为47.4m,此时已拆除3m导管4节、2m导管5节。 [112854_2.gif] 事件六:某桩基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1)钻孔过程中,采用空心钢制钻杆。(2)水下混凝土灌注前,对导管进行压气试压试验。(3)泵送混凝土中掺入泵送剂或减水剂、缓凝剂。(4)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注意测量混凝土顶面高程,灌注至桩顶设计标高时即停止施工。(5)用于桩身混凝土强度评定的混凝土试件置于桩位处现场,与工程桩同条件养护。 【问题】 1.写出图5-1中设备或设施A、B、C的名称与该回旋钻机的类型。 2.事件四中,计算h₁(单位:m)与首批混凝土数量(单位:m³)(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π取3.14). 3.计算并说明事件五中导管埋置深度是否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规定? 4.事件六中,逐条判断施工单位的做法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
1439. 某施工单位承包了跨湖区某大桥的滩地引桥施工,该引桥全长2420m,共44孔,每孔跨径55m。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跨布置为四跨一联,采用MSS55下行式移动模架施工,每联首跨施工长度为55m+8m,第2、3跨施工长度为55m,末跨施工长度为47m。 事件一:移动模架两主梁通过牛腿支承托架支撑在桥墩墩柱或承台上,模板系统由两主梁支承(如图所示)。 [113449_2.gif] [113449_3.gif] 首跨施工主要工序为:(1)移动模架安装就位、调试及预压;(2)工序D;(3)底模及支座安装;(4)预拱度设置与模板调整;(5)绑扎底板及腹板钢筋;(6)预应力系统安装;(7)内模就位;(8)顶板钢筋绑扎;(9)工序E;(10)混凝土养护、内模脱模;(11)施加预应力;(12)工序F;(13)落模拆底模;(14)模架纵移。 首跨施工完成后,开始移动模架,移动程序包括:(1)主梁(横梁)横向内移;(2)主梁(横梁)横向外移;(3)主梁(导梁)纵移过孔;(4)主梁(横梁)及模板系统就位;(5)拆解模板、降下梁。 事件二:模板安装完毕后,施工单位在浇筑混凝土前,对其平面位置及尺寸、节点联系及纵横向稳定性进行了检查。 事件三:上部结构箱梁移动模架法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1)模架在移动过孔时的抗倾覆系数不得小于1.5;(2)箱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试件采取现场同条件养护;(3)控制箱梁预应力张拉的混凝土试件采取标准养护。 【问题】 1.写出图中构件A、B、C的名称。 2.事件一中,写出箱梁施工的主要工序D、E、F的名称。写出首跨施工完成后模架移动的正确顺序(用编号表示)。 3.事件二中,对安装完毕的模板还应进行哪些检查? 4.逐条判断事件三中施工单位做法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的做法。
1440.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条全长1310m横跨一条二级公路与某生态湿地公园景区的钢结构步行桥工程,该桥梁主桥上部结构采用(55+2×90+55)m圆筒形真空桁架结构,其外径4.15m,内径3.55m,桥面全宽6.0m.为保护生态湿地环境,节约施工用地,保证施工进度,主桥采用顶推施工方案。引桥为30m跨径的钢箱梁桥,采用分段吊装安装方式。 主桥钢桁梁总长290m,结合现场情况拟将主桥钢桁梁在主桥3~4号墩之间搭设拼装支架逐段拼焊,并在支架上采用步履式智能顶推装置配合竖向千斤顶将钢桁梁顶推至设计位置,最后20m钢桁梁在拼装支架上拼装成整体。 主桥钢桁梁在工厂内制造成构件运至现场,在卧拼胎架上拼焊成圆形小节段,然后用龙门吊运至拼装支架上立拼焊成顶推节段,各顶推钢桁梁节段间主要采用焊接,部分杆件采用焊接与高强度螺栓合用连接。桥面系构件在工厂内制造,运至现场采用焊接与高强度螺栓合用连接成整体。 [113449_7.gif] 事件2:主桥拼装及顶推架设施工主要作业工序包括:①钢梁定位与永久支座安装;②在拼装支架上拼装20m梁段完成全桥拼接;③主梁前端安装顶推钢导梁;④主桥钢桁梁首节段拼装;⑤构件运至现场;⑥落梁;⑦首节段顶推移梁;⑧施工场地准备;⑨逐段拼装顶推270m梁段至设计位置。 事件3:主桥拼装及顶推架设施工中,施工单位配备的主要机具设备有:步履式智能顶推装置、竖向顶升千斤顶、移动式起重机、手拉葫芦、钢丝砂轮等。顶推施工中采用的水平一竖向顶推方式的滑动装置由摩擦垫、滑块(支承块)组成。 【问题】 1.图5中,C、D(图中虚线框内)各是哪种临时设施?写出设施C的主要作用。 2.写出事件2中工序①~⑨的正确排序(以“②→③→⑥⋯⋯”格式作答)。 3.事件3中,顶推施工中滑动装置的组成部分还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