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用工程

3587. 【背景资料】 项目部承建某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原道路为单幅水泥混凝土道路,路面宽15m,两侧人行道宽4m,见横断面图3-1。现拟将其扩建成全宽41m的沥青混凝土道路,并在中分带下新建雨水管道,见横断面图3-2。 设计文件中,新扩路面结构为:32cm厚水泥稳定土底基层、36cm厚二灰碎石基层、60mm厚AC-25沥青混凝土下面层、50mm厚改性沥青SMA-13表面层。改建路面结构为: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经处理后作为基层,设玻纤网,并加铺50mm厚改性沥青SMA-13表面层。 施工过程中发生下列事件: 事件一:为保证施工期间社会交通不中断,开工前项目部将施工内容分为以下阶段:①拆除原路人行道,施工两侧加宽段路基、基层施工;②分幅摊铺表面层沥青混凝土;③封闭混凝土道路,进行中分带水泥混凝土面层破除;④雨水主管施工及中分带施工;⑤人行道板安装;⑥分幅摊铺下面层沥青混合料(可临时开放交通);⑦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处理。 事件二:“原路综合调查”后发现存在以下三类病害:A.部分路面板存在局部板底脱空和错台现象,脱空板中又有1/3板存在面板断裂或碎裂;B.部分路面板存在宽度不等的裂缝,裂缝宽度1~20mm间;C.部分路面板存在板边、板角破损现象。 事件三:施工方案中明确了构造D基础的施工时间,并包含以下内容:(1)平石铺设在雨水口位置进行收口;(2)侧石与平石铺设设置相对应的接缝;(3)构造D采用M10水泥砂浆灌缝;(4)灌缝后,常温期养护24h。 事件四:人行道施工阶段,项目部主要施工内容如下:①铺贴人行道砖和盲道砖、②铺筑砂浆、③测量放样、④基层清理、⑤试拼试铺、⑥养护、⑦拼缝处理。 [531913_6.gif] 【问题】 1.写出图3-2中D、E、F的名称。新建道路基层施工前,对基层内构件F应做何种处理?何时才能进行基层施工? 2.事件一中,列出本工程最合理的施工顺序。(用背景资料中的序号①~⑦及“→”表示) 3.事件二中,原路面A类病害的“综合调查”应采取哪些技术方法?对于发现的A、B、C三类病害分别应如何处理? 4.事件三中,写出构造D基础的施工时间,并改正施工方案中的三项错误之处(多答不得分);为确保与周边道路齐平,构造D在路口人行道位置应设置何种构造? 5.事件四中,将人行道施工内容排序(用①~⑦及→表示);盲道砖铺贴应形成哪两类盲道?“②铺筑砂浆”应采用何种砂浆?该砂浆作为何类功能层?
3588. 【背景资料】 某城市桥梁跨越一废弃矿场,桥跨结构共两联,每联25m×3。施工单位第一项目部承建该桥梁桩基础工程,两侧桥台桩基础形式及数量一致,中间各桥墩的桩基础形式及数量一致。灌注桩混凝土强度为C25,直径1.5m,桩长30m,设计为摩擦桩,部分墩台基础的位置如图5-1所示。地勘资料揭示桩基础深入地层依次为黏土、强风化岩、中风化岩。 [532257_9.gif]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下列事件: 事件一:根据桩基设计类型及场地地质情况,项目部使用了图5-2所示的回转钻机(成孔方式未定),并确定了以下施工工艺流程:平整场地→①(工序)→埋设②(设备)→钻机就位→钻进成孔→清孔→③(工序)→④(工序)→二次清孔→灌注水下混凝土→拔出②(设备)→成桩检查。 [532321_10.gif] 事件二:由于设计对孔底沉渣厚度未做具体要求,二次清孔完成后,项目部检查了孔底沉渣厚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事件三:2#墩1#桩灌注混凝土前,项目部用测深锤测得孔底至钢护筒顶面距离为31.5m。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直径300mm、节长2m的导管,安放导管时使导管底口距离孔底500mm。首灌结束后混凝土埋住导管1m,导管内用于平衡泥浆压力的混凝土柱高10m(从导管底口算起)。 事件四:2#墩1#桩连续灌注一段时间后,再次用测深锤测得混凝土顶面至钢护筒顶面距离为11.5m,此时已拆除5节导管。 【问题】 1.列式计算全桥灌注桩总根数。 2.事件一中,(1)写出图5-2中回转钻机的类型及A、B、C、D、E、F的名称,并指出项目部选择钻机类型的理由及成孔方式;(2)补充施工工艺流程中①、②、③、④的名称,并写出②(设备)的内径要求和顶面高度要求,以及“钻进成孔”后成孔质量检查的项目。 3.事件二中,写出控制孔底沉渣厚度的措施,指出本工程孔底沉渣厚度的最大允许值,并写出二次清孔完成后还应检查的泥浆性能指标。 4.事件三中,导管施工前应进行哪两项试验?计算2#墩1#桩的首灌混凝土最小用量及单桩混凝土最小用量。(π取3.14,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5.事件四中,计算导管埋置深度并分析是否符合规范规定;若不符合,易导致何种质量问题?
3589. 【背景资料】 某市政施工单位承建一城市次干路工程,包含新建道路、天然气管线(设计工作压力0.8MPa)以及电力、通信线缆。道路起止里程为K0+000~K2+000,起点与既有市政道路平交,道路平面图和横断面图分别如图1-1、图1-2所示。新建机动车道及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为:20cm厚级配碎石底基层、3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三层式沥青路面总厚18cm,路面结构示意图见图1-3。 [531341_1.gif] [531431_2.gif] [531451_3.gif]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进场后,编制了路面施工方案和交通导行方案,并履行了审批手续。路面施工方案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要求如下:(1)采用厂拌法施工,运输时,应采取遮盖封闭措施,防蒸发、防扬尘、防遗撒;(2)混合料摊铺时,下承层应保持干净干燥,环境温度不得低于0℃;(3)基层按一层摊铺压实,若层厚不足进行薄层贴补;(4)混合料摊铺应连续缓慢匀速进行,并在当天碾压成型;(5)设超高的平曲线段采用由两侧向中心的方式进行基层碾压。 事件二:基层施工完成后项目部对原材料质量等项目进行了质量检验。为防止基层养护期间收缩开裂,项目部确定了以下工序:①施工下封层、②洒布透层油、③施工土工织物、④铺筑新沥青面层。土工织物进场后,项目部检查了其网孔尺寸。 事件三:沥青面层施工时,在各层之间喷洒了A层。根据SMA上面层施工方案,项目部采用双幅同时施工,结合进度要求,计划上面层每天平均施工进度为200m。施工单位拟在甲、乙、丙三家单位中选择一家作为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供货单位,其供货能力和投标报价见表1。经试验段实测SMA混合料的松铺系数为1.2,施工中材料损耗系数为15%。 [531551_4.gif] 【问题】 1.(1)本工程天然气管道属于何种级别的燃气管道?按先后顺序写出其功能性试验的名称;(2)分别写出天然气管道敷设在机动车道、人行道下的覆土深度要求;(3)电力、通信线缆一般应敷设在图1-2中的何处?其施工管廊属于何种类型管廊? 2.事件一中,逐条判断基层施工要求的正误,并改正其中错误之处。 3.事件二中,(1)补充基层施工质量检验中缺失的主控项目;(2)写出正确的施工顺序(用①~④及→表示),并补全“③施工土工织物”的三项主要工作;(3)分别写出土工织物网孔尺寸、耐高温的具体要求,并补充土工织物用于裂缝防治时的其它性能指标。 4.事件三中,(1)写出图1-3中A的名称,并补充A层在本工程沥青路面施工中的其他应用部位。(2)施工单位应选择哪家单位作为上面层施工供货单位?说明理由。
3590. 【背景资料】 某市政道路更新工程,需新建D1650雨水管和D1000污水管各一根,长度均为580m。两根管道同沟槽明挖施工,管道槽底标高相差500mm。地层为杂填土、黏质粉土、淤泥质黏土,地下水丰富。沟槽围护采用钢板桩+钢支撑,槽底下方土体进行压密注浆加固,施工图中沟槽断面图见图4-1。 [532034_7.gif] 沟槽监测等级为一级,施工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应测项目”开展施工监测。项目部编制了沟槽专项施工方案采取分段施工,每段沟槽施工工艺流程为:施打钢板桩→A→坑内疏水→降水→土方开挖(深度范围0m~2m)→B→土方开挖(深度范围2m~6m)→浇筑垫层。 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为方便土方开挖,项目部拟将图4-1中坑底500mm厚台阶全部挖除,并采用C15混凝土回填,设计变更后的做法见图4-2。 [532100_8.gif] 事件二:钢支撑下方土体采用机械直接开挖到槽底,导致两处槽底超挖,扰动深度分别为100mm、200mm,项目部进行相应处理后参与了地基验槽。 【问题】 1.分别写出沟槽钢板桩围护结构和钢支撑的特点。 2.(1)改正施工监测的错误之处;(2)分别写出监测方案的编制方和认可方;(3)给出第三方施工监测的项目;(4)监测成果包括哪些? 3.写出沟槽施工工艺流程中工序A、B的名称;钢板桩拔除前应采取何种措施减小拔桩阻力?写出钢板桩拔除后桩孔回填的两种主要方式。 4.沟槽专项施工方案是否需要组织专家论证?说明理由。 5.事件一中,写出正确的设计变更流程。 6.事件二中,(1)给出槽底土方开挖的正确做法,并写出两处超挖处各应如何处理;(2)地基验槽应有哪些单位参加?并写出验槽项目。
3591.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地铁工程,其中地铁区间隧道长450m,采用明挖法施工。该区间隧道施工地段位于古镇,勘察资料显示地下潜水位于地面以下1.5m,设计文件要求在基坑顶部1m外设置轻型井点降排地下水,以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基坑稳定性。现场布置、地质条件及基坑尺寸如图2所示。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进场后对现场环境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发现在施工区域周边存在大量砖木结构的清代名居及地下管线,民房间架空线缆密布,且基底下部存在承压水含水层,遂提出了变更申请,要求在不改变原设计文件的基础上增加竖向旋喷桩帷幕,并辅以压力注浆补充,然后履行了变更程序。施工全过程中,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监测。 事件二:项目部编制了轻型井点的施工方案,包括以下施工流程:放线定位→成孔(冲孔)→清孔→安装集水总管→用弯联管接通井点管与集水总管→安装抽水设备(水泵)→试运行。监理审查时指出以上施工流程在“清孔”和“安装集水总管”之间存在三项工序的缺漏,要求补充。 事件三:基坑开挖时,项目部按设计要求的坡度对基坑采取了分段分层开挖,层间按规范要求设过渡平台,每段开挖完成后及时施做水泥砂浆抹面进行边坡防护。某日下午,基坑边坡出现了失稳迹象,项目部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 [531737_5.gif] 【问题】 1.指出本工程降低地下水的高程至少为多少?写出轻型井点的平面布置形式。 2.事件一中,(1)写出施工单位申请变更的理由,并指出旋喷桩隔水帷幕的底部应位于何地层。(2)压力注浆隔水帷幕施工应从哪一侧开始压力注浆(选择“有水河侧”或“便道侧”)?(3)分别写出压力注浆先序孔和后续孔各自采用的注浆控制方式。 3.事件一中,写出周边环境监测的项目名称。 4.事件二中,补充缺漏的三项工序的名称。 5.事件三中,还可采用哪些基坑边坡防护措施?针对边坡失稳迹象,项目部可采取哪些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