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用工程

3190. 【背景资料】某公司承建城区防洪排涝应急管道工程,受环境条件限制,其中一段管道位于城市主干路机动车道下,垂直穿越现状人行天桥,采用浅埋暗挖隧道形式;隧道开挖断面3.9m×3.35m,横断面布置如图5所示。施工过程中,在沿线3座检查井位置施作工作竖井,井室平面尺寸长6.0m,宽5.0m.井室、隧道均为复合式衬砌结构,初期支护为钢格栅+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二衬为模筑混凝土结构,衬层间设塑料板防水层。隧道穿越土层主要为砂层、粉质黏土层、无地下水。设计要求施工中对机动车道和人行天桥进行重点监测,并提出了变形控制值。 [574605_9.gif] 施工前,项目部编制了浅埋暗挖隧道下穿道路专项施工方案,拟在工作竖井位置占用部分机动车道搭建临时设施,进行工作竖井施工和出土。施工安排各竖井同时施作,隧道相向开挖,以满足工期要求。施工区域,项目部采取了以下环保措施: (1)对现场临时路面进行硬化,散装材料进行覆盖。 (2)临时堆土采用密目网进行覆盖。 (3)夜间施工进行露天焊接作业,控制好照明装置灯光亮度。 【问题】 1.根据图5分析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 2.工作竖井施工前,项目部应向哪些部门申报、办理哪些报批手续。 3.给出下穿施工的重点监测项目,简述监测方式。 4.简述隧道相向开挖贯通施工的控制措施。 5.结合背景资料,补充项目部应采取的环保措施。
3191. 【背景资料】某公司承建城市主干道的地下隧道工程,长520m,为单箱双室箱型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隧道基坑深10m,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支护与结构设计断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围护桩为钻孔灌注桩:截水帷幕为双排水泥土搅拌桩,两道内支撑中间设立柱支撑;基坑侧壁与隧道侧墙的净距为1m。 [574354_8.gif] 项目部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确定了基坑施工和主体结构施工方案,对结构施工与拆撑、换撑进行了详细安排。 施工过程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进场踏勘发现有一条横跨隧道的架空高压线无法转移,鉴于水泥土搅拌桩机设备高,距高压线距离处于危险范围,导致高压线两侧计20m范围内水泥土搅拌桩无法施工。项目部建议变更此范围内的截水帷幕状设计,建设单位同意设计变更。 事件二:项目部编制的专项施工方案,隧道主体结构与拆撑、换撑施工流程为:(1)底板垫层施工→(2)→(3)传力带施工→(4)→(5)隧道中墙施工→(6)隧道侧墙和顶板施工→(7)基坑侧壁与隧道侧墙间隙回填→(8)。 事件三:某日上午监理人员在巡视工地时,发现以下问题,要求立即整改: ①在开挖工作面位置,第二道支撑未安装的情况下,已开挖至基坑底部; ②为方便挖土作业,挖掘机司机擅自拆除支撑立柱的个别水平连系梁;当日下午,项目部接到基坑监测单位关于围护结构变形超过允许值的报警; ③已开挖至基底的基坑侧壁局部位置出现漏水、水中夹带少量泥沙。 【问题】 1.本工程还有哪些专项方案需要专家论证?简述本工程专项方案应编制的内容。 2.事件一中,截水帷幕桩应变更成什么形式?说明理由。 3.简述项目部办理设计变更的一般程序。 4.事件二中,补充隧道主体结构与拆撑、换撑工艺流程中的②、④、⑧工序的名称。 5.本工程基坑监测项目有哪些? 6.针对事件三存在的问题,项目部应采取什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