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用工程

2461. 背景资料 某公司承建一项城市综合管廊项目,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外形尺寸3.7m×8.0m,标准段横断面布置有3个舱室。明挖法施工,基坑支护结构采用SMW工法桩+冠梁及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道钢管撑,基坑支护结构横断面如图1所示。 [603038_4.gif] 项目部编制了基坑支护及开挖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施工准备→平整场地→测量放线→SMW工法桩施工→冠梁及混凝土支撑施工→第一阶段土方开挖→钢围檩及钢管撑施工→第二阶段土方开挖→清理槽底并验收。专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时,专家针对方案提出如下建议:补充钢围檩与支护结构连接细部构造;明确钢管撑拆撑实施条件。 问题一:项目部补充了钢围檩与支护结构连接节点图,如图2所示,明确了钢管撑架设及拆除条件,并依据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基坑开挖施工,在第一阶段土方开挖至钢围檩底下方500mm时,开始架设钢管撑并施加预应力,在监测到支撑轴力有损失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03111_5.gif] 问题二:项目部按以下施工工艺流程进行管廊结构施工。 施工准备→垫层施工→底板模板施工→底板钢筋绑扎→底板混凝土浇筑→拆除底板侧模→传力带施工→拆除钢管撑→侧墙及中隔墙钢筋绑扎→侧墙内模及中隔墙模板安装→满堂支架搭设→B→侧墙外模安装→顶板钢筋绑扎→侧墙、中隔墙及顶板混凝土浇筑→模板支架拆除→C→D→土方回填至混凝土支撑以下500mm→拆除混凝土支撑→回填完毕。 问题三:满堂支架采用φ48mm×3.5mm盘扣式支架,立杆纵、横向间距均为900mm,步距1200mm,顶托安装完成后,报请监理工程师组织建设、勘察、设计及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人员及相关人员验收,专业监理工程师指出支架搭设不完整,需补充杆件并整改后复检。 问题四:侧墙、中隔墙及顶板混凝土浇筑前,项目部质检人员对管廊钢筋、保护层垫块、预埋件、预留孔洞等进行检查,发现预埋件被绑丝固定在钢筋上,预留孔洞按其形状现场割断钢筋后安装了孔洞模板,吊环采用螺纹钢筋弯曲做好了预埋,检查后要求现场施工人员按规定进行整改。 问题 1.问题一中,图2中构件A的名称是什么?施加预应力应在钢管撑的哪个部位?支撑轴力有损失时,应如何处理?附着在H型钢上的钢丝绳起什么作用? 2.问题二中,补充缺少的工序B、C、D的名称,现场需满足什么条件方可拆除钢管撑? 3.问题三中,顶托在满堂支架中起的什么作用?如何操作?支架验收时项目部还应有哪些人员需要参加? 4.专业监理工程师指出支架不完整,补写缺少的部分。 5.问题四中,预埋件应该如何固定才能避免混凝土浇筑时不覆盖不移位?补写孔洞钢筋正确处理办法。设备吊环应采用何种材料制作?
2463. 背景资料 今夏某公司承建一座城市桥梁二期匝道工程,为缩短建设周期,设计采用钢-混凝土结合梁结构,跨径组合为3×(3×20)m,桥面宽度7m,横断面路幅划分为0.5m(护栏)+6m(车行道)+0.5m(护栏)。上部结构横断面上布置5片纵向H型钢梁,每跨间设置6根横向连系钢梁,形成钢梁骨架体系,桥面板采用现浇C50钢筋混凝土板;下部结构为盖梁及φ130cm桩柱式墩,基础采用φ130cm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一期已完成);重力式U形桥台;桥面铺装采用厚6cmSMA-13沥青混凝土。横断面如下图所示。 [602654_2.gif] 项目部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有如下内容: (1)将上部结构的施工工序划分为:①钢梁制作;②桥面板混凝土浇筑;③组合吊模拆除;④钢梁安装;⑤组合吊模搭设;⑥养护;⑦构件A焊接;⑧桥面板钢筋制安。施工工艺流程为:①钢梁制作→B→C→⑤组合吊模搭设→⑧桥面板钢筋制安→②桥面板混凝土浇筑→D→E。 (2)根据桥梁结构特点及季节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凝结时间、强度形成和收缩性能等方面的需求,设计给出了符合现浇桥面板混凝土的配合比。 (3)桥面板混凝土浇筑施工按上部结构分联进行,浇筑的原则和顺序严格执行规范的相关规定。 问题 1.写出图中构件A的名称,并说明其作用。 2.施工组织设计(1)中,指出施工工序B~E的名称(用背景资料中的序号①~⑧作答)。 3.施工组织设计(2)中,指出本项目桥面板混凝土配合比须考虑的基本要求。 4.施工组织设计(3)中,指出桥面板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原则和顺序。
2464. 背景资料 某市政企业中标一城市地铁车站项目,该项目地处城郊接合部,场地开阔,建筑物稀少,车站全长200m,宽19.4m,深度16.8m,设计为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与钢管支撑,明挖法施工。本工程开挖区域内地层分布为回填土、黏土、粉砂、中粗砂及砾石,地下水位于3.95m处。详见下图。 [613121_36.gif] 项目部依据设计要求和工程地质资料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明确以下内容: (1)工程全长范围内均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连续墙顶部设有800mm×1000mm的冠梁。钢筋混凝土支撑与钢管支撑的间距:垂直间距为4~6m,水平间距为8m。主体结构采用分段跳仓施工,分段长度为20m。 (2)施工工序为:围护结构施工→降水→第一层土方开挖(挖至冠梁底面标高)→A→第二层土方开挖→设置第二道支撑→第三层土方开挖→设置第三道支撑→最底层开挖→B→拆除第三道支撑→C→负二层中板、中板梁施工→拆除第三道支撑→负一层侧墙、中柱施工→侧墙顶板施工→D。 (3)项目部对支撑作业做了详细的布置:围护结构第一道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三道采用φ609mm×16mm的钢管支撑,钢管支撑一端为活络头,采用千斤顶在该侧施加预应力。预应力加设后的12h内应加密监测频率。 (4)后浇带设置在主体结构中间部位,宽度为2m,当两侧混凝土强度达到100%设计值时,开始浇筑。 (5)为防止围护结构变形,项目部制定了开挖和支护的具体措施: a.开挖范围及开挖、支护顺序均应与支护结构设计工况相一致。 b.挖土要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规定进行。 c.土方开挖时严格遵循自上而下分层、分段的原则进行。 d.严格换撑、拆撑验收,严禁支撑架设滞后、违规换撑、拆撑。 问题 1.根据背景资料,本工程围护结构还可以采用哪些方式? 2.写出施工工序中代号A、B、C、D对应的工序名称。 3.钢管支撑施加预应力后,预应力损失如何处理? 4.后浇带施工应有哪些技术要求? 5.补充完善开挖和支护的具体措施。
2467. 背景资料 某公司中标修建城市新建主干道,全长2.5km,双向四车道,其结构从下至上为20cm厚石灰稳定碎石底基层,38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8cm厚粗粒式沥青混合料底面层,6cm厚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4cm厚细粒式沥青混合料表面层。 项目部编制的施工机械计划表列有挖掘机、铲运机、压路机、洒水车、平地机、自卸汽车。施工方案中:石灰稳定碎石底基层直线段由中间向两边、曲线段由外侧向内侧的方式进行碾压;沥青混合料摊铺时应对温度随时检查;用轮胎压路机初压,碾压速度控制在1.5~2.0km/h。 施工现场设立了公示牌,内容包括工程概况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牌、安全纪律牌。 项目部将20cm厚石灰稳定碎石底基层、38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8cm厚粗粒式沥青混合料底面层、6cm厚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4cm厚细粒式沥青混合料表面层等五个施工过程分别用Ⅰ、Ⅱ、Ⅲ、Ⅳ、Ⅴ表示,并将Ⅰ、Ⅱ两项划分成四个施工段①、②、③、④。 Ⅰ、Ⅱ两项在各施工段上持续时间见表1。而Ⅲ、Ⅳ、Ⅴ不分施工段连续施工,持续时间均为一周。 项目部按各施工段持续时间连续、均衡作业,不平行、搭接施工的原则安排了施工进度计划(表型见表2)。 [535209_24.gif] [535348_25.gif] 问题 1.补充施工机械计划表中缺少的主要机械。 2.请给出正确的底基层碾压方法和沥青混合料初压设备。 3.沥青混合料碾压温度是依据什么因素确定的? 4.除背景内容外,现场还应设立哪些公示牌? 5.请按背景中要求和表2形式,用横道图表示,画出完整的施工进度计划表(画在答题纸上),并计算工期。
2468. 背景资料 某公司承建城区防洪排涝应急管道工程,受环境条件限制,其中一段管道位于城市主干路机动车道下,垂直穿越现状人行天桥,采用浅埋暗挖隧道形式;隧道开挖断面3.9m×3.35m,横断面布置图如下图所示。施工过程中,在沿线3座检查井位置施作工作竖井,井室平面尺寸长6.0m,宽5.0m。井室、隧道均为复合式衬砌结构,初期支护为钢格栅+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二衬为模筑混凝土结构,衬层间设塑料板防水层。隧道穿越土层主要为砂层、粉质黏土层,无地下水。设计要求施工中对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天桥进行重点监测,并提出了变形控制值。 [514701_8.gif] 施工前,项目部编制了浅埋暗挖隧道下穿道路专项施工方案,拟在工作竖井位置占用部分机动车道,搭建临时设施,进行工作竖井施工和出土。施工安排各竖井同时施作,隧道相向开挖,以满足工期要求。施工区域,项目部采取了以下环保措施: (1)对现场临时路面进行硬化,散装材料进行覆盖。 (2)临时堆土采用密目网进行覆盖。 (3)夜间施工进行露天焊接作业,控制好照明装置灯光亮度。 问题 1.根据上图分析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 2.工作竖井施工前,项目部应向哪些部门申报、办理哪些报批手续? 3.给出下穿施工的重点监测项目,简述监测方式。 4.简述隧道相向开挖贯通施工的控制措施。 5.结合背景资料,补充项目部应采取的环保措施。 6.二衬层钢筋安装时,应对防水层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2469.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城镇道路改扩建工程,全程2km,工程项目主要包括:(1)原机动车道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2)原机动车道两侧加宽,新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3)新建人行天桥一座。人行天桥桩基共计12根,为人工挖孔桩灌注桩,改扩建道路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灌注桩的桩径、桩长见表1。 [512351_1.gif] 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项目部将原已获批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部署——非机动车道(双侧)→人行道(双侧)→挖孔桩→原机动车道加铺,改为挖孔桩→非机动车道(双侧)→人行道(双侧)→原机动车道加铺。 事件二:项目部编制了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经施工单位总工程师审批后上报总监理工程师申请开工,被总监理工程师退回。 事件三: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前,项目部进行了外观调查,并采用探地雷达对道板下状况进行扫描探测。 将旧水泥混凝土道板的现状分为三种状态:A为基本完好;B为道板面上存在接缝和裂缝;C为局部道板底脱空、道板局部断裂或碎裂。 事件四:项目部按两个施工队同时进行人工挖孔桩施工,计划显示挖孔桩施工需57天完工,施工进度计划见表2。为加快工程进度,项目经理决定将⑨、⑩、⑪、⑫号桩安排第三个施工队进场施工,三队同时作业。 [512611_2.gif] 问题 1.事件一中,项目部改变施工部署需要履行哪些手续? 2.写出事件二中专项施工方案被退回的原因。 3.事件三中,在加铺沥青混凝土前,对C状态的道板应采取哪些处置措施? 4.事件四中,画出按三个施工队同时作业的横道图,并计算人工挖孔桩施工需要的作业天数。
2470. 背景资料 A、B、C、D、E五家公司投标某新建道路工程,工程包括3.3km道路,2.8km给水管线,1.6km燃气管线,以及三个横穿道路的钢筋混凝土拱形涵洞。招标人于3月2日(周三)发布招标公告,招标公告要求投标截止日期为3月21日。3月10日B投标人提出图纸存在缺失问题,3月12日招标人向B投标人提供了补充图纸,3月14日,招标人又向其余各家投标人提供了补充图纸。3月21日开标工作如期进行。 开标后,招标人通过综合评标方法进行评标,要求商务和报价部分分值权重不得高于40%,技术部分的分值不得少于60%。最终A公司中标本工程。 本工程钢筋混凝土拱涵的底板、涵身为素混凝土,拱券为钢筋混凝土,拱涵验收合格后,在外侧粘贴两层SBS卷材防水。钢筋混凝土拱涵各部位如图1~图4所示。在钢筋混凝土拱涵施工前,项目部拱涵施工顺序做了如下安排: [552537_51.gif] [552832_52.gif] [552856_53.gif] 测量放样→基坑开挖、排水及换填→浇筑垫层→B→拱涵涵身、台座立模→浇筑涵身台座混凝土→C→安装拱券内模→绑扎拱券钢筋→D→对称灌注拱券混凝土→养护拱券混凝土强度达85%设计值→E→施作防水层→涵洞对称填土夯实→出入口、八字墙等附属工程施工。 涵洞回填土前,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交底,交底要求回填土压实度需要满足规范要求,回填土的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以内。 问题 1.本工程招标人在招标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写出正确做法。 2.写出本工程评标中的错误,并说明正确做法。 3.写出拱涵施工顺序中缺失的B、C、D、E几个工序名称。 4.本工程回填技术交底不全,请补充。 5.写出图4中A的名称,简述其作用。
2473. 背景资料 某市一综合管线加道路工程,该工程平行河道,施工期河道水位为-4.0m。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因本工程属于该市重点项目,发包方在发布资格预审文件时注明:①投标单位需在近三年内获得过鲁班奖;②具有与本工程规模相仿的施工业绩;③投标单位没有重大质量、特大安全事故,无犯罪记录。 A公司通过资格预审,对招标文件与图纸分析发现,招标人所提供的招标文件与图纸有多处冲突,A公司书面向发包人质疑,发包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向A公司书面答疑。最终A公司中标本工程。 项目部确定降水、各种管线的沟槽开挖、管道安装和柔性管道沟槽回填为本工程的重点。沟槽开挖施工方案的基坑坑壁坡度依据图1提供的地质情况按表1选定。其中给水管道为焊接钢管,项目部要求焊接钢管的工人做好必要的自身防护。 柔性管道回填要求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要求回填,图2为施工单位制定回填要求的一部分。 [550635_45.gif] [550711_46.gif] [550744_47.gif] 问题 1.招标人在本次招投标中存在哪些问题? 2.依据现场条件,图1沟槽宜采用何种降水方式?应如何布置? 3.焊接钢管的电焊工应做好哪些必要的防护? 4.依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本工程的柔性管道示意图中管道两侧应采用何种材料?图中B、C的数值是多少? 5.根据图1和表1信息,计算图1中坡度形成的投影宽度。
2474. 背景资料 某市区新建道路上跨一条运输繁忙的运营铁路,需设置一处分离式立交,铁路与新建道路交角θ=44°,该立交左右幅错孔布设,两幅间设50cm缝隙。桥梁标准宽度为36.5m,左右幅桥梁跨径总长均为120m(60m+60m)。如图1所示,左右幅孔跨布置均为两跨一联预应力混凝土单箱双室箱梁,箱梁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的方法。梁体浇筑完成后,整体T形结构转体归位,如图2所示。邻近铁路埋有现状地下电缆管线,埋深50cm,施工中将有大型混凝土运送车、钢筋运输车通过。 [554118_59.gif] [554142_60.gif] 工程中标后,施工单位立即进驻现场。因工期紧张,施工单位总部向其所属项目部下达立即开工指令,要求项目部根据现场具体情况,施工一切可以施工的部位,确保桥梁转体这一窗口节点的实现。 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单位提出如下建议:因两幅桥梁结构相同,建议只对其中一幅桥梁支架进行预压,取得详细数据后,可以作为另一幅桥梁支架施工的指导依据。经驻地监理工程师审阅同意后,上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批,施工组织设计被批准。 问题 1.施工单位进场开工的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写出本工程进场开工的正确程序。 2.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建议是否合理?说明理由。简述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批程序。 3.大型施工机械通过施工范围现状地下电缆管线上方时,应与何单位取得联系?需要完成的手续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4.现浇预应力箱梁施工时,侧模和底模应在何时拆除? 5.施工单位在桥梁转体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2475. 背景资料 某公司承建一座城市互通工程,工程内容包括:①主线跨线桥(Ⅰ、Ⅱ);②左匝道跨线桥;③左匝道一;④右匝道一;⑤右匝道二等五个子单位工程,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两座跨线桥均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其余匝道均为道路工程。主线跨线桥跨越左匝道一;左匝道跨线桥跨越左匝道一及主线跨线桥;左匝道一为半挖半填路基工程,挖方除就地利用外,剩余土方用于右匝道一;右匝道一采用混凝土挡墙路堤工程,欠方需要外购解决;右匝道二为利用原有道路路面局部改造工程。 [520209_12.gif] 主线桥Ⅰ的第二联为(30m+48m+3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其预应力张拉端钢绞线束横断面布置如图2所示。预应力钢绞线采用公称直径15.2mm高强低松弛钢绞线,每根钢绞线由7根钢丝捻制而成。代号S22的钢绞线束由15根钢绞线组成,其在箱梁内的管道长度为108.2m。 [520231_13.gif] 该工程位于城市交通主干道,交通繁忙,交通组织难度大,因此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提出如下总体施工要求: (1)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安排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实现互通的各向交通通行任务。 (2)施工期间尽量减少对交通的干扰,优先考虑主线交通通行。 根据工程特点,施工单位编制的总体施工组织设计中,除了按照建设单位的要求确定了五个子单位工程的开工和完工的时间顺序外,还制定了如下事宜: 事件一,为限制超高车辆通行,主线跨线桥和左匝道跨线桥施工期间,在相应的道路上设置车辆通行限高门架,其设置的位置选择在图1中所示的A~K的道路横断面处。 事件二,两座跨线桥施工均在跨越道路的位置采用钢管-型钢(贝雷桁架)组合门式支架方案,并采取了安全防护措施。 事件三,编制了主线跨线桥Ⅰ的第2联箱梁预应力施工方案如下: (1)该预应力管道的竖向布置为曲线形式,确定了排气孔和排水孔在管道中的位置。 (2)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采用两端张拉方式。 (3)确定了预应力钢绞线张拉顺序的原则和各钢绞线束的张拉顺序。 (4)确定了预应力钢绞线张拉的工作长度为100cm,并计算了钢绞线的用量。 问题 1.写出五个子单位工程符合交通通行条件的先后顺序。(用背景资料中各个子单位工程的代号“①~⑤”及“→”表示) 2.事件一中,主线跨线桥和左匝道跨线桥施工期间应分别在哪些位置设置限高门架?(用图1中所示的道路横断面的代号“A~K”表示) 3.事件二中,两座跨线桥施工时应设置多少座组合门式支架?指出组合门式支架应采取哪些安全防护措施? 4.事件三中,预应力管道的排气孔和排水孔分别设置在管道的哪些位置? 5.事件三中,写出预应力钢绞线张拉顺序的原则,并给出图2中各钢绞线束的张拉顺序。(用图2中所示的钢绞线束的代号“S11~S23”及“→”表示) 6.事件三中,结合背景资料,列式计算图2中代号为S22的所有钢绞线束需用多少米钢绞线制作而成?
2476. 背景资料 某公司承建一座城市桥梁工程。该桥上部结构为16×20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每跨布置空心板30片。 进场后,项目部编制了实施性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包括: (1)根据现场条件和设计图纸要求,建设空心板预制场。预制台座采用槽式长线台座,横向连续设置8条预制台座,每条台座1次可预制空心板4片,预制台座构造如图1所示。 [513041_4.gif] (2)将空心板的预制工作分解成:①清理模板、台座;②涂刷隔离剂;③钢筋、钢绞线安装;④切除多余钢绞线;⑤隔离套管封堵;⑥整体放张;⑦整体张拉;⑧拆除模板;⑨安装模板;⑩浇筑混凝土;⑪养护;⑫吊运存放等12道施工工序,并确定了施工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注:①~⑫为各道施工工序代号)。 [513100_5.gif] (3)计划每条预制台座的生产(周转)效率平均为10天,即考虑各条台座在正常流水作业节拍的情况下,每10天每条预制台座均可生产4片空心板。 (4)依据总体进度计划空心板预制80天后,开始进行吊装作业。吊装进度为平均每天吊装8片空心板。 问题 1.根据图1预制台座的结构形式,指出该空心板的预应力体系属于哪种形式?写出结构A的名称。 2.写出图2中空心板施工工艺流程框图中施工工序B、C、D、E、F、G的名称。(选用背景资料给出的施工工序的①~⑫的代号或名称作答) 3.列式计算完成空心板预制所需天数。 4.空心板预制进度能否满足吊装进度的需要?说明原因。
2477. 背景资料 某项目部承建一项新建城镇道路工程,全长1000m,指令工期100天。开工前,项目经理召开动员会,对项目部全体成员进行工程交底,参会人员包括“十大员”,即施工员、测量员、A、B、资料员、预算员、材料员、试验员、机械员、标准员。 道路工程施工在雨水管道主管铺设、检查井砌筑完成、沟槽回填土的压实度合格后进行。雨水管道在里程桩号K1+235位置开槽断面如下图所示。 项目部将道路车行道施工分成四个施工段和三个主要施工过程(包括路基挖填、路面基层、路面面层),每个施工段、施工过程的作业天数见表1。工程部按流水作业计划编制的横道图见表2,并组织施工,路面基层采用二灰混合料,常温下养护7天。 在路面基层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的工序还有C、D,然后才能进行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 [555034_62.gif] 说明: 1.本工程高程单位为m,其余标注均为mm。 2.地面标高23.02m,管内底标高19.42m。 [555330_63.gif] [555353_64.gif] 问题 1.写出“十大员”中A、B的名称。 2.按表1、表2所示,补画路面基层与路面面层的横道图线(将表2复制到答题卡上作画,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确定路基挖填与路面基层之间及路面基层与路面面层之间的流水步距。该项目计划工期为多少天?是否满足指令工期? 3.计算本工程开挖土方量(不考虑道路与管线坡度、检查井等影响,结果保留2位小数)。 4.如何对二灰混合料基层进行养护? 5.写出主要施工工序C、D的名称。
2478. 背景资料 某公司中标新建水厂大清水池工程,现浇清水池内部尺寸80m×17.5m×6.8m(长×宽×高),设计水深5.4m,内部平均设置3道内隔墙。清水池底板厚0.8m,顶板厚0.35m,侧墙0.4m,隔墙厚度均为0.25m。水池顶板采用满堂支架法。水池采用自防水混凝土,强度等级C40,抗渗等级P8,水池顶板与侧墙单独浇筑,采用盘扣式支架支撑。 地质资料显示,本工程土质为粉土和粉质黏土地层,地下水位埋深8.5m,施工时无须考虑降水。依据开挖方案,在清水池基坑的北侧部分边坡采用土钉墙支护,土钉墙整体长度50m,断面图如下图所示。 [545815_43.gif] 说明: 1.本工程高程单位为m,其余标注均为mm。 2.基坑采用土钉墙支护,土钉孔安放土钉后进行注浆,土钉墙面层喷射100mm厚C20混凝土。 3.基坑顶部、底部均设置300×300排水明沟。 土钉墙边坡面层混凝土喷射分两次进行,为保证两次喷射混凝土衔接紧密,项目部要求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层混凝土喷射完毕,且要求喷射混凝土顺序为自上而下进行。 问题 1.本工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对哪些分部分项工程组织专家论证?说明理由。 2.指出图中A、B、C的名称,简述其作用。 3.图中土钉“φ18L8000@1500”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4.图中H的最小距离应该是多少毫米?本工程需要喷射C20混凝土多少立方米? 5.混凝土喷射的方法是否有不妥之处?如有不妥之处,请改正。简述喷射混凝土对环境的要求。 6.上图中基坑顶部除了坡顶硬化与排水沟以外,还缺少哪些必要的设施?
2479. 背景资料 某公司中标承建污水截流工程,内容有:新建现浇混凝土沉淀池一座,一座提升泵站和A、B两段管线。新建提升泵站位于城市绿地内,地下部分为内径5m的圆形混凝土结构,底板高程-9.0m;新敷设D1200mm和D1400mm柔性接口钢筋混凝土管道546m,管顶覆土深度4.8~5.5m,检查井间距50~80m;A段管道从高速铁路桥跨中穿过,B段管道垂直穿越城市道路,工程纵向剖面如图所示。场地地下水为层间水,赋存于粉质黏土、重粉质黏土层,水量较大。设计采用明挖法施工,辅以井点降水和局部注浆加固施工技术措施。 本工程沉淀池为无盖圆形池,内径40m,设计水位高程为31.50m,底板设计高程22.50m;池壁顶设计高程为33.80m,沉淀池所处位置场地开阔,拟采用放坡开挖。待池体满水试验合格后回填。 [543714_36.gif] 施工前,项目部进场调研发现:高铁桥墩柱基础为摩擦桩;城市道路车流量较大;地下水位较高,水量大,土层渗透系数较小。项目部依据施工图设计拟定了施工方案,并组织对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论证。根据专家论证意见,项目部提出工程变更,并调整了施工方案:①取消井点降水技术措施;②泵站地下部分采用沉井法施工;③管道采用密闭式顶管机顶管施工。该项工程变更获得建设单位的批准。项目部按照设计变更情况,向建设单位提出调整工程费用的申请。 在沉淀池满水试验中,测定水位测针初读数与末读数之差是14mm,蒸发量为10mm。 问题 1.简述工程变更采取①和③措施具有哪些优越性。 2.给出工程变更后泵站地下部分和新建管道的完工顺序,并分别给出两者的验收试验项目。 3.指出沉井下沉和沉井封底的方法。 4.列出设计变更后的工程费用调整项目。 5.列式计算本工程沉淀池满水试验是否合格。